NEWS商会动态
发布日期:2014/09/30浏览次数:100
王均豪:致力打造百年家族企业的掌舵者

长江国际商会执行会长王均豪是1978年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中比较年轻的一个,他生于1973年,身份证上错写为1972年。这位年纪轻轻的企业家,不喜奢华,目光长远,思考的问题大多紧紧围绕着“百年”。

 

        20年前,在湖南创业的王均瑶、王均金和王均豪三兄弟,承包了从长沙到温州的航班,并于次年创办民营包机公司,开创国内先河的同时,也以“胆大包天”扬名业界。令人惋惜的是,大哥王均瑶在38岁那年病逝。经历了失亲的沉痛之后,这个家族并没有四分五裂,依旧抱团发展。王均豪更是提出了“打造百年老店”的口号。

        2011年,均瑶集团举行20周年庆,三四百位企业家应邀出席。最初,王均豪打算采用常规做法,将大家聚到一起,吃喝一顿。后来他改了主意,决定用聚餐的钱办一个论坛,主题是“百年企业之路”,同时,向西部教育捐赠2000万元。

        出席“百年企业之路”论坛的企业家中,声名最显赫者,均为第一代企业家,如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等。唯独有一位例外,就是来自香港李锦记集团的李惠森。作为李锦记家族的第四代掌门人,李慧森在论坛上透露,自己家族之所以能延续100多年,并始终和谐稳定,主要在于一个模式:成立家族委员会,下设家族业务、家族办公室、家族慈善基金、家族学习及发展中心,家族成员各司其职。

        这引发了王均豪的思考。当时他38岁,孩子正读中学,他寻思着,待到孩子长大,二代、三代成员多起来,也需要成立家族基金会,有的接管企业,有的掌管基金会。

        讲良心才是好企业

        在亚洲国际公开学院读MBA时,授课老师讲道,好企业就是要坚持股东利润最大化。王均豪认为教材中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主动和老师讨论。他说,均瑶集团的股东就是他们三兄弟,为何还要股东利润最大化?讨论之后他得知,股东利润最大化对应的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有大量小股东,占股5%可能就是第一大股东了。但针对均瑶集团家族完全持股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老师没有给出答案。

 

        “我就自己琢磨,最后,终于找到了好企业的标准。”王均豪说。他所说的“好企业标准”是,企业家应该平衡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四者之间的利益,使之都能满意。

        均瑶集团一直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1994年进入乳制品行业,成为地方知名品牌。此后,乳制品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纯牛奶市场,价格战成了主要的竞争方式。为降低成本,乳制品企业先是加水和植物蛋白,接着加奶精—化学合成的牛奶。“这算好的,还有良心,没害人。”王均豪调侃道。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均瑶要么跟其他乳企一样做假,借此打赢价格战,要么就退出市场。2004年,在上海市场上,均瑶乳品已经稳坐第二把交椅,但为贯彻对顾客负责的理念,王均豪主动砍掉了该业务。

        在王均豪三兄弟走出温州打拼前,没多少文化的父亲送给他们一句话: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摸摸胸口,讲良心。这句话,兄弟三个都记住了,此后也时常提及。

        “不能昧着良心赚钱,”王均豪认为,“好人总有好报。”他的好报在2008年表现出来。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国内乳制品企业几乎陷入绝境。“我们的情况还好,就算半夜有人敲门,也不怕是鬼敲门,睡得安安心心,很舒服。”

        对于社会,均瑶集团很早就已行动起来。2000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倡议并发起“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活动,主旨是要求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特别是在遵循联合国方面的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和反腐败等十项原则上,要有所作为。此后,均瑶集团成为首批加入该契约的中国企业。王均豪介绍说,根据这十项原则,均瑶集团后来一直在对照着做。

        2003年,国家发出支援西部的号召,共青团中央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均瑶集团捐款1000万元,设立为期五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均瑶基金”,成为这项计划实施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社会捐款。

        王均豪喜好传统文化,在服务社会方面,他信奉墨子的一句话: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我们希望在‘有道者劝以教人’这块发挥作用,所以一直围绕教育做。做了很多事,但都比较分散,看不见,摸不着。后来索性自己办学校,争取做成百年名校。”

        2005年,均瑶集团出资参与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和中学两所学校的教育改制。这两所学校都是非营利性质。接手后,他们提出了办百年名校的口号,为实现目标,均瑶集团为其制定了较高的起点,把国外的教育本土化,并对学校领导承诺:不要考虑资金问题。有了这两所学校,此后均瑶集团用来做慈善的钱大多投入到教育事业。

        让家族传承百年

        之所以要做好企业,据王均豪解释,是因为他要做百年老店。

        1993年前后,王均豪兄弟已经赚到了足够用一辈子的钱。“钱已经够多了,接下来干吗?当时真没想明白。刚开始比较穷嘛,所以追求物质,追求钱,追求到一定阶段时就开始迷茫。”迷茫之后,王均豪终于想明白了,物质追求之后是精神追求,于是他开始做企业品牌,还想把企业做到有生之年里始终存在。


 

        传统文化中,王均豪尤好儒家文化,一部《论语》,他反复读了许多遍。而在儒家思想中,他又特别欣赏“中庸”。可以说,中庸的理念贯穿于他的整个生活和企业管理之中。他喜欢打高尔夫,却把自己定位为“高球中手”,认为打到七八十杆就可以了。对于孩子的教育,他认为如果班里有40名学生,那么只要考到第19名就行—他将之调侃为“51%控股”。在企业财务上,他告诉财务总监,有资产做抵押贷款的时候,不能超过80%,始终要留20%。

        在打造百年老店时,王均豪认为也要遵循中庸的理念。尤其企业发展速度上,更是如此。

        “我们的目标是做百年老店。但我现在很淡定,不想跟谁比大小,不会急功近利,顺其自然就好,追求中庸。我们定目标也不会定得很高,中庸就是让你不要定太高目标,做到七八十分就可以。用人生来作比喻,人生应该是马拉松,不是短跑。我的目标就是人生,是长期的,所以我思考问题时,会把做久放在第一位、做强放在第二位、做大放在第三位。”王均豪说。

        王均豪既不像大哥王均瑶那般猛进,也不像温商或浙商那般冒险。事实上,虽然身为温州人,但他的财富观并不似温州商人。“我有次开玩笑说,人民币都是人民的。有个人就对我说,既然人民币都是人民的,那你分掉吧。我说,人民币作为一个工具,能给我提升精神追求,我不能没有这个工具。有人又问了,如果社会需要,你会不会把钱捐出来?我说我当然愿意。如果哪一天,大环境不允许我做百年老店,或者我做不成的时候,不如把它捐掉。”

 

        在王均豪看来,打造百年家族与打造百年企业,是并驾齐驱的两件大事。他深入研究过西方国家家族企业的传承状况,得知家族企业从第一代向第二代传承的过程中,只有30%的成功率。而成功的重点,则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子女。“简单说来,传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把孩子培养起来,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企业的精神、使命而活。”王均豪相信,“只要把下一代培养成人,懂得为人之道,懂得儒家,他就会为家族荣誉而战。”

        汶川地震时,王均豪带着孩子一起看电视,“我说你看看,人家没有电,生活多么苦。你这里用电用多了,那里就没了。”前几年,大哥王均瑶的儿子报考了牛津大学统计学专业,王均豪得知后,心有疑虑,于是飞到英国,跟侄子彻夜长谈。王均豪问侄子为何选统计学,侄子说,因为名气大。王均豪便将家族创业史一一告诉给已经长大成人的侄子,为其分析了企业未来发展,并告诉他,人生选择跟购物一样,要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最终,侄子听其建议,放弃统计学专业,转学经济管理,毕业之后,先是在外企工作,接下来进入均瑶集团。

        谈及家族下一代,王均豪表示,“我们希望他们快乐成长,将真、善、谦注入他们的血液之中,并引导他们逐渐明白‘生意’的真正含义。如果能对‘儒释道’有部分的悟道,那就更好了。”

        在西方国家,家族企业在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为保持持续影响力,纷纷建立家族基金会,最为著名的例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目前,王均豪也已开始考虑,要建立一套类似的传承模式,懂管理、愿意管理的子女就进入企业管理层,热衷于人类事业的则进入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