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商会动态
发布日期:2021/04/19浏览次数:100
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张黎刚谈后疫情时代大健康产业“新拐点”


微信图片_20210419105219.jpg


2021年4月17日,第24届哈佛中国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重建互信,共迎变局”。开幕式上,第12届中美商业领袖圆桌会议围绕“大变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展望”“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投资展望”“后疫情时代下大健康产业发展与挑战”等话题展开圆桌对话。


微信图片_20210419105235.jpg


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元明资本创始人、迈盛医疗集团董事长、亚布力论坛创始人、主席田源,长江国际商会执行会长、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均瑶集团总裁、均瑶大健康董事长王均豪,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朱丹的主持下,就后疫情时代下,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与挑战进行探讨,为疫后破局建言献策,为疫后变革理清思路。


疫情刚需助推全球医疗服务模式转变


细数21世纪以来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新冠突袭当属其中之一。新冠疫情的迅速蔓延,使医疗体系、医疗产业等健康问题获得全球与民众的广泛关注。


面对新冠肺炎病毒这个“狡猾”的敌人,在医疗资源紧缺之际,全球医疗服务机构快速做出反应,张黎刚对此提到,“据《波士顿邮报》报道,疫情爆发后,麻省总医院70%的门诊,以及哈佛肿瘤医院一半的门诊都开始上线远程诊疗。”


在国内的很多地区同样依托5G通信网络,开始上线远程诊疗,通过远程专家会诊方式治疗患者。


微信图片_20210419105239.jpg


在疫情的推动下,医疗机构的组织、运营、服务模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疫情是“催化剂”,它推动医疗服务模式步入转型与创新的快车道。“这次疫情,我认为催化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医疗大数据,在健康医疗行业的发展。”张黎刚如是说。


预防医疗或能拉动我国医疗GDP支出


从目前的全社会卫生投入增长看,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医疗卫生总投入的增长上能直接体现在整个国家的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科研产出,患者体验等方方面面,但对比发达国家仍有增长空间。


张黎刚指出,“2018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支出占GDP的比重为6.58%,而美国达到了18%,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也在10%-12%。”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提出,“从过去以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 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政策高度。“预防医疗有很多手段,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手段,一个是疫苗的接种,尤其是这场新冠疫情更加证明了疫苗的重要性,最终解决疫情的正是疫苗;另一个就是体检。” 张黎刚如是说。


“未来几年,我国10%的GDP都会花在医疗上面,当中多少花在预防上,多少花在治疗上,决定了中国人口生命质量。” 张黎刚曾在媒体采访中说到,如果能够把更多的钱花在有效预防方面,通过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确确实实降低更多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发生,在大幅降低临床压力的同时,人们的生命质量、生命延伸也将直接受益。


“最近我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刚好有一个研究生作了一篇经济增长和医疗关系的论文,2050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将达到GDP的20%,超越目前美国的水平。根据这些严谨研究,可以肯定判断,大健康产业将成为中国和其他国家主导的朝阳产业。”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对于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作出专业分析和预测。


微信图片_20210419105246.jpg


作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重要践行者,为全社会提供健康服务的健康产业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价值,健康产业将逐渐成为现今社会经济的领头兵,担当起巨型引擎的作用,引爆经济发展的勃然动能。 


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将推动行业新变革


“十年前的传统体检,在帮助患者发现癌症的时候往往都是中晚期了。如今,CT、磁共振可以比X光线、超声更早地发现癌症。可当癌细胞已经存在,但通过CT、磁共振无法发现时,通过基因检测就可以发现早期癌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繁荣发展,数以百万的中国人成功“脱贫”,但伴随而来的还有流行病学的“快速转变”。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为主的慢性病却大幅增加,已成为中国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此,张黎刚表示,“现在我们也能找到方法对于慢性疾病进行早期的预测和发现,人工智能AI技术能够帮我们预测疾病风险,从而看见'未来'。”


健康管理离不开积极预防,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特别提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政策表述非常全了。其中一个'全'叫'全生命周期管理',人们的健康管理应是从早期开始,甚至在怀孕期间就已经埋下的种子,你才能够做到后期的资源投入更为有效,这就是对于健康管理提出的更高标准和严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传统体检的边界也在不断延展。作为国内体检领域的先行者,爱康集团早早意识到慢性病及癌症早筛是大势所趋,所以率先在癌症早期筛查领域强力布局,将最新的精准医疗和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以及适用于体检早筛的产品引进到爱康平台。


2021年,爱康集团全面拥抱人工智能,做算法医疗时代“GPS”的普及者,汇聚5000万体检数据搬上云端,编织了行业首个自有云-- 一个集整个体检系统、影像云、心电云等在内的大数据平台,用大数据来预测体检者的健康状况,更准确、高效的评估预测疾病风险,从而为用户定制更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会加速行业的发展,也会加速投资人在这个领域的投资。”


在全民抗疫时期,大健康产业进入了公众强需求时代,在疫情的强关联领域产业,如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等企业将迎来新的机遇期,释放发展潜力。创新科技将赋能更多智慧医疗场景的落地,未来大健康产业将会出现更多“蓝海”。


>>>延伸阅读


哈佛中国论坛


哈佛中国论坛成立于1998年,是北美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由学生组织的中国峰会。论坛缘起于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哈佛就读时结交的一群小伙伴们共同的梦想:“在哈佛的讲台上,把中国推到世界的最前列 ”。


这群意气风发的伙伴在1998年5月出版了英文版的《Harvard China Review》(哈佛中国评论),并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年会。


微信图片_20210419111729.jpg

△1998年5月《哈佛中国评论》创刊号:中国站在太平洋世纪的门口


第一届哈佛中国论坛在波士顿美丽的查尔斯河畔隆重开幕,并吸引了500多名观众到场聆听交流。


微信图片_20210419111818.jpg

△第一届哈佛中国论坛主题:亚洲金融危机


微信图片_20210419131244.jpg

△1998年,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先生(后任中国外交部长)出席第一届哈佛中国论坛


微信图片_20210419131248.jpg

△1998年,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出席第一届哈佛中国论坛


微信图片_20210419131251.jpg

△1998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出席第一届哈佛中国论坛


时至今日,哈佛中国论坛已走过24个年头。回顾过去,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周小川,经济学家吴敬琏,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前主任、《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时任高盛国际副董事长、后美国助理国务卿Bob Hormats,美国前财政部长Henry Paulson,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美国前财政部长Lawrence Summers,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前助理国防部长Graham Allison,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费正清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中国基金主席William Kirby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Stephen Orlins,时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苏世民,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IDG大中华区董事长、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兼主席、前高盛集团合伙人、经济学家胡祖六,中国企业家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李稻葵先后接受邀请,以及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前中金公司董事长、现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先后两次参与论坛,让论坛成为名副其实的巅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