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报道】2016年2月14日,在西方人庆祝情人节的这一天,伦敦新春大型庆典隆重举行。警方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天吸引高达70万观众参加,创下历史新纪录!伦敦新春庆典是亚洲以外最大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今年已是连续第14年举行,这个庆典背后的一大功臣是伦敦华埠商会主席兼会长邓柱廷。这位在英国打拼40多年、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的获得者,还成功创立中国城大酒楼集团,接受《欧洲时报》专访时说:“做中餐事业和华人社团工作有个共通点,就是都要亲力亲为、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件事!”
白手起家 缔造餐饮王国
邓柱廷出生在香港新界,1975年22岁的他来到英伦。当时伦敦华埠从事中餐生意的人90%都是新界来的,彼此都熟悉。邓柱廷跟着哥哥和同乡朋友,自然就进入中餐业工作。他说,那时候什么工作、杂事都亲力亲为,日子过得辛苦,也充实。他的家族1982年在伦敦华埠开设了第一家餐厅“嘉丽华”,随着生意扩大,最多时他们拥有7家餐厅。伦敦华埠地价和租金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涨。具有商业头脑的邓柱廷看准机会,在寸土寸金的唐人街买下一栋三层楼,1993年开创“中国城大酒楼”(以下简称“中国城”),这家餐馆一改华埠中餐馆拥挤局促的风格——走进大门、经过小桥流水才知里面别有洞天,“中国城”座位宽敞、大厅高挑,可容纳400人就餐,并设有8个包厢,可以卡拉OK。
邓柱廷透露,买楼加装修一共花费300万英镑,算是冒险的决定。不过“中国城”当时是华埠唯一有包厢的餐馆,加上食材新鲜、菜肴美味,生意极旺,证明邓柱廷的眼光和决策正确。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他在华人聚居的伦敦北郊Watford开设了第二家中国城大酒楼,仍以亭台水榭的中式风格装修,可容纳300多人就餐。
“中国城大酒楼”逐步成为伦敦中餐业的佼佼者,中国领导人访英时都品尝过这家的美食,包括去年访英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前中国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等;而到访过“中国城”的中国高层官员、明星名人、社会名流等更是不胜枚举,热情好客的邓柱廷和他们很多人成为朋友,“中国城”名气越来越响。餐饮业做大后,邓柱廷又先后涉足房地产和旅游业,取得不俗成绩。问及成功经验,邓柱廷说:“要亲力亲为,这样能在第一线了解客人需求!”
维权发声 领导华埠商会
邓柱廷在发展事业的同时,几乎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伦敦华埠商会。2000年,大家推举具有丰富侨社经验的他出任会长,主持华埠活动。他说,上世纪70年代伦敦华埠属于“三不管”地区,人员混杂、治安不良,为改变这种状况,老一代华侨华人1978年成立了“伦敦华埠商会”,商会担任“发言人”角色,通过跟政府、警察局等机构沟通,维护华商和华人合法权益。回顾过往,伦敦华埠曾面临多次“风浪”,邓柱廷为争取华人权益出钱出力,参加公益活动时都一马当先,切实支持华社发展。
他任会长没多久,2001年英国爆发口蹄疫,有英国媒体说“这是中餐馆的泔水含有从口蹄疫地区进口的肉制品而引发的”,这种毫无依据的说法让全英中餐生意受挫,伦敦华埠餐馆营业额更是下滑40%以上。邓柱廷领导华埠商会和其它维权机构合作,组织全英近2000人到英国首相府、农业部抗议示威,最终使英国农业大臣发表声明、公开向华人道歉。
另一场惊险风波是2003年“非典(SARS)”危机。那时有传言伦敦某中餐馆有人感染非典身亡,致使华埠生意一落千丈。关键时刻,邓柱廷代表伦敦华埠商会邀请时任伦敦市长的利文斯东和时任中国驻英大使查培新到唐人街参观,且就在传言提及的中餐馆就餐,让他们亲见餐馆良好卫生环境、向公众传递正确信息,谣言不攻自破,伦敦华埠逐步恢复往日热闹。
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维权行动是2013年10月,华埠数百商家在伦敦华埠商会组织下罢市3小时,邓柱廷和大家一起手持标语,抗议英国边境署“歧视性执法”,以打击黑工为名肆意进入中餐馆,他说:“这一行为没有完备法律手续,涉嫌歧视华人、丑化华社形象”。英国移民与边境事务独立检查官2014年初发布调查报告,严厉指责英国边境署滥用职权、违反执法程序;英国内政部随后也发表声明接受该报告,并对相关华人进行赔偿。
邓柱廷说,这些行动让他意识到融入主流、沟通信息的重要性。之后伦敦华埠凡举办大型活动都邀请英国官员、主流媒体等参加;同时建立与伦敦政府、西敏市地方政府的会面机制,传递华社声音和诉求;他还积极支持华人参政计划,支持华人参政议政。此外,在邓柱廷支持下,伦敦华埠商会建立起中英文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让更多英国民众了解华埠和华人的信息。这些努力效果显著,伦敦华埠商会成为沟通侨社与英国主流机构的一个渠道。
文化大使 传播中华文化魅力
邓柱廷年轻时便离开故乡,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有深厚感情。伦敦华埠商会是每年新春庆典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农历新年是邓柱廷最忙碌的时候。为办好这个盛典,他和华埠商会都付出巨大努力。2003年之前,新春庆典仅在唐人街举行。2003那年,邓柱廷和商会决定要在伦敦地标性场所——特拉法加广场举办春节庆典。当时不乏反对之声,华商担心在广场举办将带走人群,使唐人街损失大好商机,且广场活动耗费巨大,一次就要花费50、60万英镑。
“我和大家说,在唐人街办永远只能是华人的活动,一定要到伦敦标志性的特拉法加广场去办,春节庆典才能走向英国主流,走向国际!”邓柱廷这个坚定信念,最终说服了其它人。那年开始,伦敦华埠商会主办的伦敦新春庆典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吸引数十万民众观看,共享中华文化之美。至于经费问题,邓柱廷感叹说,绝大部分都是他拉回的赞助,他感谢每次赞助的企业机构和个人。他也说:“不够的金额,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且,每年庆典须提前8个月就筹备,“不然根本来不及”,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这个活动至今已举办14年,是亚洲以外最大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同时也成为伦敦当地特色庆典之一,今年更是创纪录地吸引70万人观看,英国女王、首相都发来贺信支持。
除了新春,伦敦华埠商会在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庆祝活动,向中外民众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有力促进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
融入主流 促华埠地位提升
为了进一步融入主流,提升华人地位,邓柱廷也积极和英国主流搭建沟通平台。其中被侨社津津乐道的是英国王储查尔斯在2000、2007和2015年先后三次访问伦敦华埠,邓柱廷和伦敦华埠商会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和安排。尤其是2007年11月的访问,伦敦华埠商会特意在主街中段竖立纪念牌匾,王储夫妇和邓柱廷共同为牌匾揭幕,之后在邓柱廷等华社代表陪同下,查尔斯夫妇走访华埠多家商铺,和民众一一握手,并接见伦敦华埠商会会员和华社代表。邓柱廷说,查尔斯王储夫妇到访伦敦华埠,一方面提升了英国主流社会对华社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英国主流社会对华人贡献和成就给予的肯定和赞赏。
为了进一步提升伦敦华埠的识别度和地位,邓柱廷和伦敦华埠商会众执委从2002年就向伦敦西敏市地方政府提出申请,在华都街建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牌楼。申请到2015年才被批准,而牌楼整体工程需要180万英镑,在邓柱廷积极筹措下,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莎士比利公司、邝达财、林道明、陈少雄、冯冠华等华人慷慨资助,在多方努力下,新牌楼2016年1月初落成,被西敏市政府誉为“全英最漂亮丶效果最好的牌楼”。这也成为伦敦市中心又一景点及华埠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拍照。
拳拳赤子 心深深爱国情
身在海外,邓柱廷也时刻心系祖(籍)国,维护着祖(籍)国尊严。他多次在伦敦华埠举办中国慈善和救灾捐款活动,团结造福侨社。2013年9月18日,伦敦华埠商会和旅英爱国华侨华人发起“抗议日本‘非法购买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游行示威活动。邓柱廷和多位英国侨领举着国旗和抗议标语走在最前面,“中国神圣领土不容践踏,中华民族的尊严不容践踏”。
在北京奥运火炬来到伦敦时,邓柱廷带领伦敦华埠商会从2008年初就开始筹备,组织了大规模的欢迎和庆祝活动。火炬传递当日,伦敦华埠张灯结彩、欢呼阵阵,让奥运火炬有“回家”之感。邓柱廷还特别安排舞龙舞狮,在火炬路过的英国首相府、白厅等地欢迎,表达旅英华侨华人对北京奥运的祝福。
2009年1月,时任国中国总理温家宝访英的第一站就到伦敦华埠,给华侨华人拜年,这是第一次中国总理亲赴伦敦华埠。邓柱廷和商会也进行了长时间准备。当温家宝抵达时可谓万人空巷,来自全英数千名侨胞、留学生和中资机构人员为见到总理而开心,有些侨胞甚至激动掉泪。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0月访英时,邓柱廷更为忙碌,他率领华埠商会和林道明会长一起组织多个舞龙舞狮队和手持国旗、横幅的欢迎队伍,在白金汉宫门前、国会大厦等地点,表达对习主席的欢迎和祝福。谈及做这些的初衷,邓柱廷说,中国国力强盛、中国领导人访问英国,我们华人也受益、更有信心,现在中英两国关系进入“黄金时代”,华埠和侨胞也会受益,“我尽自己所能,做一点贡献,衷心祝福祖国强盛、中英关系更紧密”。
获皇家官佐勋章 受各方赞誉
由于邓柱廷的贡献和成就,2011年他荣获英国皇室颁发的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是第五位获此殊荣的英国华人。时任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的李海峰特发题词致贺:“中英友好使者,服务华埠楷模。”谈及这份荣誉,邓柱廷谦逊地表示:“这不仅是自己的成就,也是伦敦华埠商会历代同仁的努力,同时也代表英国社会对华人群体、对中国人的肯定!”他说:“伦敦华埠商会现在有一位OBE、两位MBE(大英帝国员佐勋章,其中一位获得者就是商会首席副会长邱玉云),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华埠商会沟通华人社区与英国主流社会的平台功能不会变,将继续为大家服务。”
目前邓柱廷担任伦敦华埠商会主席兼会长,他表示接下来将培养一位年轻有能力的会长。采访时,适逢邓柱廷的女儿女婿带着刚满一岁的孙女来看他,他慈爱地逗乐着小孙女。“会长任期通常是三年,因为这个职位背后要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比如牺牲和家人团聚时间,之前的会长任期未满就请辞了,”他解释,“我会继续为大家服务,也希望能培养有能力年轻人”。对于如何成为一位好的华社侨领,邓柱廷有自己的看法和标准:“侨领需要真正为社会、为华人社团服务,而非为一己私利。此外,好的侨领需要有能力、有时间、有意愿和有经济实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