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商会动态
发布日期:2016/01/11浏览次数:100
长江国际商会名誉会长方李邦琴:报业巨子的人生路

      骄傲的“孔雀” 


      祖籍湖北汉川的李邦琴,祖上开有“李大顺”布店,远近闻名。她的父亲李为骧早年赴法国学习铁路工程,回国后随着铁路四海为家。


图说:长江国际商会名誉会长方李邦琴在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东方战场展览开幕式上


      李邦琴是父母十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而且是在母亲叹息不是儿子的遗憾声中出世的。所以在她幼小心灵上总是压着一副担子,自己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补给母亲一个高兴。因此,1949年她到台湾求学时,总是以好成绩、上好学校来取悦母亲。


      中学时代的李邦琴热情、开朗,并且充满理想,她不像别的少女喜欢听软绵绵的歌曲,她喜欢雄壮的曲子,让自己显得精神。她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愿做一颗彗星,哪怕生命短暂,也要划破夜空照亮人间。


       在读大学时,李邦琴是有名的校花,被人称为“美人胚子”。当时,在台湾政治大学的一次校友会上,李邦琴认识了正在美国修读新闻学硕士的方大川。1960年,两人结婚了。李邦琴变成了方李邦琴,远赴美国。


      忘我的“母鸡”    


      方李邦琴说,来美国后,自己就从孔雀变成了老母鸡。


图说:长江国际商会名誉会长方李邦琴和美国现任陆军司令,以及美国国家二战纪念馆馆长合影


      到旧金山的第二年,他们就添了第一个儿子,随后三四年间,又接连生了两个儿子,方李邦琴只好在家带孩子。那时,他们的日子相当艰难,全家五口人全靠方大川一人日夜在外打工挣钱糊口。为了生存,孩子稍微大一点,方李邦琴托朋友找到了一份用老式计算机收款的工作。


      她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英文报社负责给报童分发报纸。有一次,因为她的英文不过关,老板娘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了她。她心里想,你有什么了不起,总有一天,我要让你另眼相看。后来她到联合包裹快递公司,给送货员分派货单并算账。工休时,别的姑娘都去喝咖啡、涂指甲油,只有她还在不停地干,结果她学会了每个人的工种,很快被提升为工头。当时她这样想:勤奋不是一件委屈的事,往往收获最丰厚。


      正在这时,也就是1970年,她的丈夫突然得重病住进了医院,而且一病就是三年,其间光是病危通知就下了三次。那时,她的丈夫已经在中国城开办了一家小小的印刷厂。丈夫一病,印刷厂没有人管,她只好辞掉工作接管印刷厂。她告诉记者,一开始做印刷非常困难。当时,她刚来印刷厂的时候,工人们打开门一看,就讲:哎哟,怎么一个大陆妹在这里,关上门就走了。等了一个星期,也没有人生意上门。但是孩子在家里等面包吃、等牛奶喝,她急得不得了。最后有一个朋友,在她这里印了1000张名片,那时候是7美金。7美金对她来讲是太重要了,因为拿了这7美金,她才能去买面包、买牛奶。


      通过奋斗,方李邦琴用自己的血汗钱治好了丈夫的病。方大川出院后,决心自办报纸。他认为,中文报纸能够聚拢华人、传播乡情。但在一个英语社会中,中文报纸却永远无法成为主流的声音。虽然中文报经常刊载华人对美国政府、社会的看法,但要使美国人明白,只有再通过翻译,犹如隔靴搔痒。20多年在美国的生活磨炼,他深感要想让主流社会重视你的存在、倾听你的声音,就一定要办一份英文报纸,中国人绝不能只在唐人街生存。


图说:长江国际商会名誉会长方李邦琴(左三)、长江国际商会执行会长刘萌(右三)等在国际和平论坛上合影


      1978年,方大川创办了英文版《亚洲周刊》。在华盛顿,许多议员都看这份报纸。方李邦琴对丈夫的事业也竭尽全力支持。当第一份《亚洲周刊》印出来时,他们夫妇举杯祝贺。那时报社除了方大川外,只有一个菲律宾裔的总编辑、一个经理、一个打字员和一个自由撰稿人,好多事都是他们夫妇亲自干的。


      1985年,方李邦琴的二儿子23岁,她买了一份英文小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儿子。对于孩子,方李邦琴一向认为言传不如身教。在印刷厂做得最苦的时候,她把孩子都带去,让他们一边做功课,一边帮助工作。


      1991年,方李邦琴作为旧金山的代表之一,前往白宫参加全国政治领袖会议。当时,美国朝野正在辩论是否给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方李邦琴主张把政治和经济分开,并带去了几千名商人的支持签名。会议中,有位白宫工作人员突然找到方李邦琴说:“方太太,请您到后面来。”方李邦琴跟他到后台,才发现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在那里。布什说:“我很高兴见到你,你跟我一起到讲台上去。”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台前一声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到。”布什拉着方李邦琴上了讲台。布什对记者们说:“我很高兴地向你们介绍,她是我的好朋友,刚从旧金山赶来。”


      搏击长空的“老鹰”


      1992年4月28日,方大川去世。料理完后事,5月1日,她就出现在办公室里。她知道,那不是她伤心的时候,员工们等着她发薪水,报社的事等着她拍板,方家的整个事业等着她去支撑、去继续。


图说:长江国际商会名誉会长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1998年8月26日,方氏将所拥有的11份报纸中的9份(《亚洲人周刊》和《中国电视指南》除外)整合为《独立报》。2000年3月17日,方氏决定收购赫斯特家族旗下的《旧金山观察家报》。


      事情源于1999年8月,赫斯特家族购得了旧金山的另一张英文大报《旧金山纪事报》,准备与《旧金山观察家报》合并出版。因有违美国的反垄断法规而受到政府及司法部门的反对,只好将《旧金山观察家报》卖掉。方李邦琴和方氏企业是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心参加那场竞标角逐的。作为亚裔,一年里的风风雨雨使方李邦琴充分领教了白人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实际上,白人社会中的一些人是很害怕方家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的。所以在方家中标之后,白人对手们便结成一党,一次次与方家对簿法庭。他们请了8位专家,到庭讲了4 天,主题只有一个:方家会把《旧金山观察家报》办垮,所以不能把报纸卖给他们。


      方家的律师每次都是反问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那你知不知道方家现在就拥有多少报纸?知不知道方家还有一家印刷厂,要承印50多份报纸?对手们茫然不知,每次都是摇着脑袋败下阵来。可是,很多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这场辩论时却故意略去了后半段,给民众造成的印象反而是方家理亏,要输。尽管有挫折,尽管有坎坷,然而,方李邦琴最终还是在这场官司中胜诉。正如有的媒体所说,“她希望自己成为一只孔雀,想不到却变成了一只鹰。”所谓“变成鹰”,就是指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这件事,因为赫斯特家族与《旧金山观察家报》的徽记就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鹰。


      2000年9月8日,星期六。收购成功的庆祝活动开始了。旧金山市市长威利·布朗向方李邦琴颁发了“杰出华人奖”,并且宣布这一天为“方李邦琴日(Florence Fang Day)”。她成为100多年以来,英文大报《旧金山观察家报》第一位华人女董事长。如今,《独立报》系每期总发行量为50余万份。《独立报》已涵盖旧金山地区29个城市,也是全美国最大的非日报的英文报业集团,仅在旧金山一地就有85%的家庭成为他们的读者。


图说:飞虎队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女士,长江国际商会名誉会长方李邦琴女士、陈纳德将军与陈香梅女士之女陈美丽与长江国际商会执行会长刘萌等合影


      在办报的同时,方李邦琴还闯入了房地产行业。做房地产,她常常买进卖出。方李女士的第一栋房子,是2.4万美元买的,12年后以36万美元的价钱卖出。例如中国城的美丽宫餐馆,已经破产,没有人要。她虽然没有做过餐馆,但依然拍板买下了。买了美丽宫后,她把台湾红歌星崔台箐请来表演,办了“美丽宫之夜”,一炮走红。从那以后,华人都到这里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方李邦琴利用这些机会,在这里会见各界名流,洽谈生意,策划华人参政和在美国主流社会助选的各种事宜。前总统布什来过三次,前总统克林顿也来过一次。在这里,方李邦琴也接待了许多从中国来的代表团和朋友。


      “我的父亲是湖北汉川人,母亲是武汉蔡甸人,这些年,我回到家乡的机会更多了。第一次来湖北,去了汉川市,促成汉川与美国马蒂尼市结为友城。在娘家(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我嫁到了有钱有势的婆家(美国)。在婆家从小媳妇做起,学婆家的规矩,学婆家的一切思想。现在总算是媳妇熬成婆了。哪个媳妇不想娘家,不想为娘家出力?”方李邦琴微笑着说。


      从2000年至今,方李邦琴两次回汉川,为当地捐建了一所小学、一家图书馆。2008年5月,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方李邦琴向北大捐款1600万修建“国际中文研究大楼”。同年,她向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捐资100万元设立一个基金,鼓励武大学子进行科研和创业。


图说:长江国际商会名誉会长方李邦琴(左二)、长江国际商会执行会长刘萌(右一)与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右二)


      当有人问定居美国的她是否认为湖北是第二故乡时,方李邦琴笑着摇头:“湖北是我第一故乡,美国才是我第二故乡。”


      多年来,方李邦琴在积累经营之道的同时广交政界、司法界和商界朋友,并且活跃在社会公众场合。不仅与美国的市长、议员、检察官等政界名流结为好友,也多次被美国的各级政府嘉奖,并被任命为旧金山市艺术委员、加州妇女地位委员会委员等等。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美国社团聘请她担任顾问。


      如今,无数在美国的亚裔把方李邦琴看作一个传奇式人物。而方李邦琴对此却另有一番见地:“有些人说我传奇,其实一点传奇都没有;我的这些成就,都是把握住每一个小小的机会,辛苦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