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永远想做一个好医生。”这是湖北省长江国际商会理事欧阳晨曦给自己的定位。
何为好医生?救死扶伤、医术精湛是好医生,为此,近20年来,欧阳晨曦从未远离临床手术;
好医生应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为此,欧阳晨曦创立公司,研发出国内首例小口径人造血管;
好医生还需帮助更多的医生,造福中国医学事业,为此,欧阳晨曦又搭建创新孵化平台,帮助更多的医生、科研人员走上创业之路。
三个不同阶段,三个不同定位,从德国回武汉,从武汉前往北京,欧阳晨曦志做好医生的初衷不改。
4月11日,记者联系到欧阳晨曦——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听他讲述创新创业故事。
发明国内首例小口径人造血管

图说:欧阳晨曦理事与导师裘法祖教授(左一)、汪忠镐院士(右一)合影
国内首例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发明者,这是湖北省长江国际商会理事欧阳晨曦最耀眼的头衔。
“萌发研制人造血管的念头,是在2003年回国后。”欧阳晨曦说,2003年自德国学成归来,他一直在武汉协和医院的血管外科做主治医师。“我不想做一个太普通的人,稳定的收入、安逸的生活,这些都不是我最想要的。”不愿就此单纯做一个临床医生的欧阳晨曦暗暗决定,要选个方向搞科研。
2000年到2003年在德国留学期间,欧阳晨曦多次参与心脏搭桥手术,“当时市面上还没有符合要求的小口径人工血管,所用的移植血管主要是从患者腿上切开近10厘米长的口子,取一条大隐静脉做心脏搭桥。”
回国后,欧阳晨曦发现,国内也没有自主制造的人造血管。
“我不想做太基础的研究,要做就做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别人没做过的领域。”抱着这个信念,欧阳晨曦开始了人造血管的攻关之路。
欧阳晨曦介绍,研发小口径血管最大的技术瓶颈是材料问题。当时世界上实验人造血管的材料主要有两种:涤纶和聚氨酯。国内主要以涤纶为材料,在预凝涂层方面做得不够好,无法解决渗血问题。国外最热门的材料是聚氨酯,这种材料的弹性很好,但质地太软,防切割的能力很差,缝合起来也容易渗血。
2004年的一天,欧阳晨曦看到武汉纺织大学网站上一篇关于蚕丝生物粉体的论文,他认为这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很好,或许是制造优质小口径血管的合适材料,他立即与该论文的作者徐卫林教授取得了联系。双方一拍即合:欧阳晨曦提要求,徐卫林教授负责研制材料。
半年多后,经过百余个动物实验,翻阅了上万文献资料,他们终于攻克人造血管的材料问题,创造性地将聚氨酯和蚕丝粉体作为基本材料,模仿人体血管的3层结构,研制出了与人体血管结构相同、功能相近的高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
为了验证实验效果,他将一段长5厘米、直径4毫米的人造血管植入9只小狗的颈动脉。一年后,取出的血管仍十分通畅,且其生物相容性、血管栓塞检测等均基本符合临床要求。
2008年,欧阳晨曦团队研发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技术获得国家认可,接连拿到“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和“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09年,这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认证。
参加中国创业榜样比赛

开创公司转化技术成果“我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欧阳晨曦说,走到今天,多半是性格使然。
2009年2月,武汉出台“3551光谷人才计划”。看到政策出台,本来还在犹豫是否要卖掉人造血管专利技术的欧阳晨曦决定,利用政策扶持自行创业,把自己研发出来的技术转化成产品。
2009年4月,欧阳晨曦注册成立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公司成功融资2000万人民币,公司由最初的两个人,变成了一个拥有生物技术、药学、管理学等几十位专业人才的团队。“杨森”的下一个目标,是在新三板上市。
目前,人造血管的标准化生产也在步入正轨。“杨森”已经拿到了国家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预计到2018年,就可以拿到产品资质认可,正式投入生产。一旦成功,“杨森”将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小口径人造血管商业化的生物技术企业。
在国内,人造血管70%依靠进口,30%也是进口的仿制品,投入生产后,这一格局将被打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进口产品,2至5年后就会堵塞。而我们的产品通畅期可以达到10年以上。”欧阳晨曦说,与目前动辄上万的进口产品相比,他的产品减少了进口等流通环节,国内患者将可以使用到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产品。对未来市场,他信心满满。
搭建平台期望帮更多人实现成果转化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期间,欧阳晨曦接受凤凰卫视陈鲁豫采访时的合影
就在“杨森”的运转步入正轨之时,欧阳晨曦辞去了总经理职务。现在,他只以创始人和顾问的身份为企业把控方向。
欧阳晨曦告诉记者,他未来的工作将“上到另外一个高度”。现在,他的最新身份是北京阜外医院的医生。
“我希望利用北京阜外医院在全国心血管诊疗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搭建起一个创新孵化平台,让更多的医生、科研人员能够顺利走上创业之路。”欧阳晨曦告诉记者,他希望组建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并引入社会资本,为有创业愿望的科研人员提供人才、资金和成果转化服务方面的支持。
站在成功的巅峰,为何又要转型?欧阳晨曦用数字给与解答:“如果只做一名医生,一辈子开刀的次数顶多一万多;如果研发出好的医疗产品,可以拯救上百万人;而如果能搭建平台,帮助更多的医生实现成果转化,那么造福的可以说是上千万人。”
这是医疗的放大效应,这也是欧阳晨曦“永远想做一个好医生”不变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