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本土化策略并不是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单位施耐德电气的独门绝技,每个迈出国门到异国发展的企业都清楚这一点的重要性。只有采取营销、管理等一系列协调战略,企业才能融入当地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环境,进而扎根、蓬勃生长。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单位施耐德中国区的业务运营和战略决策就在践行本土化。这种本土化覆盖到方方面面。
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单位施耐德在中国的起步阶段是从销售做起的,经过一步步扎实的发展,扶植了一批中国的经销商和合作者。其能在中国站稳脚跟并不断壮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进入之初采取的分销网络。本地分销商具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可以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不仅降低成本,还可以规避风险。分销之外,施耐德还针对OEM厂商等客户推出了直销模式,这块市场也成为施耐德电气的重要市场。在经济形势不佳的今年,其OEM业务依然取得了领先于市场平均增长速度的发展。随着销量的直线上升,施耐德电气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扩张,本地工厂和合资企业建设逐渐落地。
20 世纪 90 年代,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单位施耐德电气开始了在中国的第一轮大规模投资。10 年间,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司以及7 个工厂、3 个物流中心相继成立,施耐德以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在中国快速生长。
进入 21 世纪,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单位施耐德电气全力投入到了中国市场的开拓,大规模并购本土公司,成立合资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转移。自2011 年起,在施耐德电气的定义中,它在中国成为了真正的本土化公司。
“本土化”的最深层次是研发的本土化。施耐德电气在业务领域开疆辟土的同时,对本地化研发也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1999年起,施耐德电气就建立起了本土化的研发团队,陆续在上海、深圳、西安成立了研发中心,如今已经拥有1000余名研发工程师。充足的本土研发力量使其完全可以及时根据中国需求创新研发新品、调整产品系列、形成完美的解决方案,满足中国客户的差异化和定制化需求。
图说: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
在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单位施耐德电气,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家拥有179年历史的跨国公司,其中国区的员工是最多的;总部在法国,全球总裁却定居香港;现任中国区总裁朱海是地道的中国人,用了14年的时间从业务代表做到这个位置;目前,施耐德中国的最高决策团队有一半是中国人。或许正是这些中国元素,使施耐德电气这个法国企业逐渐具有了“中国魂”。 在电气领域中,施耐德电气甚至被业内称为“外企中的民企”。
这显然离不开施耐德电气制定的本地化人才战略。据悉,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司的历任总裁,尽管在风格和策略上有所差别,但在努力推进本土化这件事情上却做到了一致。
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Jean-Pascal Tricoire有一个中文名,叫赵国华。他是一位“中国通”,不仅能娴熟地使用中文对话,还能及时地研究中国政府文件,从中发现施耐德电气的商机。在他的观念里,施耐德电气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非常信任本土人才,对本土人才给予足够的信任。最高领导者对本地人才的重视显然对施耐德中国区本土化工作大有裨益,这也深刻地影响到了施耐德本土化的深度与广度。
图说: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
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单位施耐德电气如今能够敏锐捕捉政策动向和市场需求,推出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采用灵活的商业模式、营销手段,都源自这支高素质的本土化管理团队。
如果仅从施耐德电气中国来看,这是一家地道的中国企业。但从施耐德电气全球来看,它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无国界企业——无论在哪个国家落地,它都能迅速调整适应,不断成长,变身为当地本土企业。如今,施耐德电气业务遍布世界各地,其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17万名员工。
与在中国的本土化的方法类似,施耐德公司在世界其他地区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成立本土化生产企业,吸纳本土人才等工作,从而在当地落地生根,为其在全球的业务发展贡献力量。这种趋势仍在继续。
在刚刚过去的9月,施耐德电气在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开设了生产制造基地,以其作为施耐德电气美国服务团队的西海岸枢纽。该基地为本地客户提供完善的客户服务,同时还支持施耐德电气现代化产品组合的生产,包括直接更换断路器设计和定制设计。
在不同国家的成功本土化不仅让施耐德电气拥有更完善的工业体系、更丰富的市场经验,也让其技术更加全面、强大。分散在各地的施耐德电气研发中心协同发展,创造着更多更新的技术,也服务着全世界的客户。
根系越深,树木才能长得越高大,抗风险能力也才越强。这家有着德国名字的法国企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在朝着一个既立足目的国本土、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公司不停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