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商会动态
发布日期:2015/08/20浏览次数:100
商会名誉会长方李邦琴:中美关系斗而不破

曾是四任美国总统,列根、老布殊、克林顿及奥巴马的座上客、已故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亲家的美国华侨领袖方李邦琴,半生为推动中美交流奔波。

 

  现年80岁的她接受本报越洋专访,讲述对四任美国总统的印象与中美关系。她说:「中美关系斗而不破,就像两个正在打官司的人,开天杀价,最终价码会落下来的。」

 

      如两人打官司 开天杀价后终谈判和解.........

 

      美国前总统老布殊为方李邦琴尚未出版的传记写序,这样评价她:美国是移民的乐园,方李邦琴的故事就是乐园中的一章。

 

      方李邦琴能影响美国主流社会,不仅是因为她曾经拥有11份英文报纸,更重要是她与美国政界的密切关系。「小布殊很多政策我不太同意,觉得思想上跟他有一点距离,所以我和他比较远。我是和列根、老布殊、克林顿和奥巴马比较近。」而她的大儿子方以伟曾任旧金山副市长。


       方李邦琴推动交流 培养「中国通」


 

  同时,方李邦琴在中国高层亦拥有深厚的人脉,亲家是已故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当记者向她求证大儿媳是否黄菊女儿时,她爽快地回答:「是的。我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所以在他(黄菊)过世以前我从来不说。」

 

  方李邦琴认为,中美关系因为在文化上、体制上不了解而产生矛盾、冲突,是无可避免的。「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但是片面,而且非常浅薄,一开始看到中国的古文化、万里长城这些东西,然后看到清朝的积弱;现在就看到中国的崛起,他们没有看到真正的中国精神

和中国文化的精髓。相反,中国人也不了解美国,譬如价值观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等等。」所以她要推动「people-to-people」(人民之间)的交流,培养「中国通」。她说:「将来年轻人在美国执政,有了话语权,了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的政策就会更正确一点。」

 

     中美互相妥协 问题透明化易解决

 

  国家体制的不同——美国是已发展国家,是既得利益者;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政治上实行民主集权制,经济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State Capitalism)——也是两国矛盾、冲突的根源。「这些矛盾和冲突现在都已经显露出来,将来可能会再增强,但到最后还是要化解,因为我觉得中美两国都已经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两国繁荣、世界繁荣。两国的矛盾愈深,对中美和世界都没有好处。」

 

  她说,中美问题最怕是隐藏在桌底下,互相猜忌就没办法化解。「就好像朋友之间,有甚么事情不高兴大家讲出来,然后再想办法怎样化解,这比较好,只要问题透明化就容易解决。」

 

  方李邦琴指出,中美两国各有核心利益,只要互相尊重、互相妥协,最终是斗而不破。「有时候跟友人聊天,美国跟中国斗而不破,就好像两个人在打官司,一开始叫价很高,一直在吵,到最后谈判的时候,价码会落下来,达成和解。我觉得白宫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外交国策都不会大变。只要一执政,就晓得与中国共存、共处的重要性。」

 

  她解释,美国是在克林顿年代开始意识到中国已在强大,但每一任总统的初衷都不是想着与中国对着干,只是一些国会议员不了解,声音很大,譬如有时候奥巴马答应的,回来并不见得能通畅实行。

 

    曾是美国四任总统座上客的方李邦琴,半生为推动中美关系奔波,在老布殊年代,她推动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1991年我到白宫去开领袖会议,讨论无条件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我和老布殊站在演讲台上,那时最惠国待遇是每年审核,要附加条件,要中国有了民权才给。我说不,我们要永久最惠国待遇。」

 

  方李邦琴现为奥巴马倡导的「十万强计划」(见另文)中美年轻人交流计划主要推手;今年3月她亦陪同奥巴马夫人米歇尔访问北京。

 

      论美四任总统 克林顿最具魅力

 

  她向记者透露对四任总统的印象。她说列根有道教的那种无为而治,比较随意一点,不是每天关注每个官员在做甚么,只抓大题目。「他的想法和中国还是有点相同的,就是发展经济,提高道德观念,所以我跟列根相处得很好。」军旅出身的老布殊就不一样,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一上任,白宫人就跟我讲这两个总统的作风完全不一样。老布殊一大早就去上班,所以每个人一大早就要上班,战战兢兢的,不晓得老布殊甚么时候电话就来了问事情,你马上要回答。」

 

  克林顿是她见过多任总统中,最有魅力的。「当年和他在一起,当他跟你谈话,他那份对你的关注,你会觉得好像他非常了解你,觉得被重视,非常快乐。」方太太回忆道。

 

  至于奥巴马,她认为他对人性更有感情。「他是少数民族出身,由(外)祖父母养大,(外)祖父是白人,他两方面(黑人与白人)都能了解得比较深,从小家庭不是那么单纯,不像我们从小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所以我觉得他对人性更有感情。」



       民间延续  「十万强计划」 美生赴华留学

 

       2008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和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提出「十万强计划」向中国派送十万名留学生,为期4年。

 

       奥巴马促成 盼多了解中国

 

   方李邦琴回忆说:「奥巴马觉得美国人包括他自己也不太了解中国,尤其是很多中国学生到美国上学,所以奥巴马也要推动美国人到中国留学。」

 

   计划初时由时任国务卿希拉莉主导,但当时只停留在政府层面。2013年初,希拉莉觉得卸任后计划要由民间主导才能有延续性,所以成立了「十万强基金会」。方李邦琴说:「当时由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出第一桶金,我就说我也出第一桶金,各出100万美元,成立了基金会。」目前已有近7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

 

      保卫家园 「日本否认侵华历史 太可怕」

 

     除了推动中美交流,80岁的方李邦琴还亲力亲为,筹划成立海外第一间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是经过抗日战争的,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但日本否认历史,这太可怕了。」

 

      旧金山将设 抗日战争纪念馆

 

     「我身上流着中国的血,我是中国人,那是一定的。」凭着这份爱国热情,今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当日,方李邦琴宣布在旧金山建立抗日战争纪念馆,并捐献中国城中心地带一幢商业大厦作为馆址。她解释建纪念馆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日本人正视历史,承认历史。「现在我们看到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而且对下一代的教育已改成『并没有侵略中国』,我觉得这个太可怕了。日本下一代已经不知道他们曾侵略过中国,就算是中国下一代也不清楚这回事,所以史实一定要保存下来。」


 

  她说,虽然中国和日本理智上都知道应该合作,但感情上从120年前的甲午年开始,伤痕很深,惟有承认历史,伤痛才能愈合。她反问,德国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拒诉说痛苦 展不屈不挠精神


 

   筹建纪念馆的第二个目的是要提醒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曾经是他们并肩作战的盟友。「所以纪念馆的英文名叫World War II Pacific War Memorial Hall」(网址:www.1937china.com),她补充说:「飞虎队很多文物都会在我这里展览。」「飞虎队」的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华民国成立,由美军组成的空军部队,在中国、缅甸等地共同抗日。

      

       展览不是要告诉世人,日本人怎样侵略中国,怎样抢劫中国的妇女,中国受到甚么痛苦,而是要展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方太太解释,「这段痛苦的历史,我们可以搁在一边。我现在展览就是要展示我们中华民族8年抗战,不屈不挠,最后胜利的这种精神;我们中华儿女为保卫国家、保卫家园的牺牲精神,要展示给世界看,正面的中国形象,不是被欺负的中国形象。」方李邦琴愈说愈激动,一度哽咽。


 

  她认为,纪念馆位于中国城中心地带具有很强的意义。「中国城是世界的旅游胜地,所有外国游客都会到那里去,如果每个旅客在窗门站3分钟,就已经达到目的。」

 

  谈起纪念馆的筹建工作,方李邦琴爽朗的笑声再次响起。「当初是热血沸腾,哎呀,现在就头痛了,为甚么?市政府来了,本来这是一个商业区,突然改为公共场所,市政府要批、要公听,纪念馆的建筑架构、设施、环保等都要符合当局的要求。我现在要拿6个permit(准许)﹗等跟市政府商量好图则,我会开第二次记者招待会交代进展。」不过,方太太坚定地说:「我会尽力而为,无论如何明年9月一定要开馆,即使可能不是布置得很完善,开馆后再慢慢改善。」


      退而不休 「钢铁花木兰」  夫早逝披挂上阵

 

「在美国有钱的华商很多,但能影响美国主流社会的却太少了,方李邦琴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华商如此评价方李邦琴。

 

      在旧金山有一个「方李邦琴市立公园」,是唯一以华裔名字命名的公园。


      200美元起家 曾拥11份报纸

 

      方李邦琴祖籍湖北,在郑州出生,抗战时逃到西安,后来往台湾读书,1960年代与留美新闻学硕士方大川结婚,随夫移居美国,转眼已54年。「我常常讲中国好像是我的娘家,在我娘家最困苦的时候,糊里胡涂嫁了一个有钱的婆家,虽然要看婆家脸色,但学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事业都在美国,所以感情就像一个女儿,心里向着娘家,但离不开婆家。」


      方李邦琴与夫婿以200美元起家,曾拥有11份英文报纸,发行量超过600万份,被誉为「传媒大亨」,尤其是2000年收购有135年历史的老牌英文大报《观察报》(The Examiner),首次由华人主导美国主流媒体,轰动新闻界。不过,在7、8年前她已把所有报纸卖掉。「我是非常不愿意讲(卖掉报业的原因),因为我一个儿子过世了。」


 

  方李邦琴的故事,被美国杂志比喻为「钢铁木兰花」(steel magnolia)。她解释:「木兰花开在树上,一朵朵白色的,很坚强、骄傲、纯净、花瓣也很简单。」后来媒体不知是有意抑或弄错了,就变成「钢铁花木兰」。「也可以,我跟花木兰也有相似之处,花木兰代父从军,我也是这样,方先生过世早(丈夫方大川于1992年去世),孩子还小,我就披挂上阵,所以我也是花木兰吧!」方太太欣然接受这些美誉。


       孔雀变老鹰 遇不平事即出手


 

       但她认为,最贴切的形容还是孔雀、母鸡、老鹰。「我的人生分3个阶段。我在台湾上大学的时候,是全台湾大学、大专联会总会的总主席,在1957年我和蒋介石一起演讲,那时我的感觉就像一只骄傲的小孔雀。不是因为孔雀的美丽,而是孔雀的自信和骄傲,我欣赏孔雀走路的姿态。到了美国,一结婚马上生了3个儿子,孔雀马上变成母鸡,哺育3只小鸡。后来买了Examiner,报头是凶猛的鹰,我觉得我是翱翔在天空的鹰,随心所欲,看到不平的事就出手。」

 

  今年80岁的方李邦琴虽说已退休了,但事实上她退而不休,仍奔波于中美之间,今年3月陪同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5月又到武汉出席长江国际商会成立典礼,与李嘉诚同时出任名誉会长。「我现在还有很多project(项目)在手上,我还要做很多事情!」

 

      方李邦琴简历

 

     出生:1935年4月4日生于河南郑州

 

     祖籍:湖北

 

     经历: 抗日时逃到西安,后移居台湾,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1960年随夫移居美国

 

     事业: 上世纪60年代,与丈夫方大川以200美元起家,经营印刷厂并在唐人街开餐馆。后来收购旧金山两大英文报业之一《观察报》(The Examiner),曾拥有11家英文报纸,2006、07年间卖掉所有报纸

 

     现职: 长江国际商会名誉会长、美国「十万强基金会」发起人、执行董事、美国华人公共外交协会名誉主席,创立「方李邦琴基金会」,从事教育、文化交流等慈善事业,包括捐助建设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大楼,并任北京大学名誉校董。